【馬克思主義與現實】馮繼康:“第二個結合”形成的歷史邏輯

    作者:馬克思主義學院 發表日期:2024年04月03日 15:20  點擊:[]

    近日,《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24年第1期發表學校黨委書記馮繼康教授學術論文《“第二個結合”形成的歷史邏輯》。文章認為,“第二個結合”的提出經過了一個長期的、連續的過程。近代以來,民族危機深重,一些進步知識分子逐漸從被動接受西方文化轉變為主動向西方文化學習,并在這一過程中堅持中華文化主體性。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對代表舊制度和舊文明的傳統文化基本持批判態度,毛澤東則主張將中華民族歷史遺產和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元素化用到自己的思想和理論體系中,為我們黨正確對待中華傳統文化提供了基本遵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逐步認識到,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提倡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并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推進我國文化建設在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中取得歷史性成就,最終提出“第二個結合”的理論。全文如下: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彼谖幕瘋鞒邪l展座談會上進一步提出:“我們的社會主義為什么不一樣?為什么能夠生機勃勃、充滿活力?關鍵就在于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的關鍵就在于‘兩個結合’?!薄皟蓚€結合”的理論開創了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的新格局,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其中,“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一理論的形成有其內在的歷史邏輯,特別是在100多年來中西文化交流融通和中國共產黨自主探索文化發展規律的歷史中,愈加彰顯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勢和地位。

    一、西學中源: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與融通

    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悠久,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就是這方面的重要表現。19世紀中期以后,中西文化交流開始發生變化,西方文化伴隨殖民主義者的堅船利炮大規模傳入中國。在這種背景下,如何對待異質思想文化,如何在它的沖擊下維護中國固有的思想文化和制度架構,成為當時中國知識分子心中最緊迫的事情。對此,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張之洞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集中反映了中西文化交鋒初期中國精英知識分子的態度。他們將對西學的學習重點放在先進工業技術、管理模式和組織方式等方面,而且堅持以中學作為精神層面的指導。這種文化理論強調以中國之“道”御西方之“技”,以中國之“體”統西學之“用”,反映出時人仍對中華文化抱有強烈的自信。

    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喚起了中華民族的覺醒,資產階級維新派開始走上歷史舞臺。在對待中西文化關系的問題上,他們多將西方文化與中國古代思想融通,以中國古代思想解讀西方文化,竭力構筑一種“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思想文化模式。此時,他們對于西方文化的吸收范圍從器物技術、實用知識等,進一步擴展至治理模式、哲學思想、社會理論等,但他們依然堅持中華文化在本源上的優先性。他們試圖論證“西學中源論”,即西方的器物技術、治理方式、思想文化在中國古已有之,只是在西方被發揚光大。如張自牧就認為,格致學“其源多出于《墨子》及《關尹》《淮南》《亢倉》《論衡》諸書。天文、算學、重學、測量諸家,則本蓋天、宣夜及《周髀》《九章》之遺,西人所謂西來法也”。近代學者宋育仁指出,西方的議院制度、學校制度、財政制度、軍事制度均合于《周禮》??涤袨楦峭ㄟ^創新解釋春秋公羊學的三世說,將西方的民主、男女平等、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等諸多思想觀念放置于中華傳統文化系統之中。這些精英知識分子往往懷有極高遠的社會理想,即由中西文化的一貫性而設想思想一致基礎上的社會大融合,也就是大同世界。這充分體現出中華文化的高度包容性,以及含納異質文化為我所用的創新性。

    在注重中西文化交流與融合的諸多觀念中,將中華文化與西方社會主義學說相融通是一個很值得注意的文化現象。蔡元培認為,社會主義的均貧富精神、和平精神與儒家精神完全相符。梁啟超更進一步認為,包括墨家、法家、農家在內的諸子都帶有社會主義色彩。杜亞泉、錢穆不僅認同中國本就具有社會主義精神的文化理論,而且進一步指出,中國的政治實踐也同樣體現了對社會主義精神的追求,中國古代的經濟政策也具有社會主義性質。蔡元培等人都不是馬克思主義者,但均認同社會主義精神符合中華文化的精神追求。盡管他們所理解的社會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存在差異,但這也表明,中國革命最終引領中國社會走向社會主義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種契合中華文化精神的政治實踐活動。

    二、學習探索: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提倡和繼承

    恩格斯指出:“馬克思的歷史理論是任何堅定不移和始終一貫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條件;為了找到這種策略,需要的只是把這一理論應用于本國的經濟條件和政治條件?!备鲊慕洕鷹l件和政治條件植根于本國的文化土壤中,對本國文化傳統的理解和關注是馬克思主義正確發揮指導作用的關鍵。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同樣面臨著如何理解和對待中華傳統文化、如何認識和把握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文化關系的問題。對此,中國共產黨進行了艱辛的理論和實踐探索。

    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多數是新文化運動中堅決反封建、反傳統的一派,他們延續了新文化運動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批判。1923年,《新青年》在宣告自己成為中國共產黨理論刊物的《〈新青年〉之新宣言》中宣布,中國無產階級將“繼續舊時《新青年》之中國‘思想革命’的事業,行徹底的堅決斗爭,以顛覆一切舊思想”。早期中國共產黨人批判的是維系封建統治的舊思想舊文化,他們的目的是建立一種新的思想文化,以便“為改造社會而求真理”。他們在努力尋求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理由時,已經開始認識到必須面對馬克思主義如何適應中華傳統文化土壤的問題。李大釗、郭沫若等人都曾經將共產主義和儒家的大同世界進行比較,初步認識到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具有某種契合性。1926年,蔡和森更明確地指出:“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在世界各國共產黨是一致的,但當應用到各國去,應用到實際上去才行的。要在自己的爭斗中把列寧主義形成自己的理論武器,即以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的精神來定出適合客觀情形的策略和組織才行?!边@里所說的各國實際和客觀情形就包含各國固有的文化。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對待中西文化的態度,基本上經歷了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批判和對西方民主主義思想的吸收,到最終選擇馬克思主義并與中國具體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適應的歷史過程。

    當然,真正在理論和實踐上開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還是毛澤東。早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就對如何對待文化遺產的問題進行了深刻的思考。1938年10月,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發表講話,提出“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的任務:“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對于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薄皬目追蜃拥綄O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币舱窃谶@次會議上,毛澤東第一次向全黨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即“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甫一產生,便包含了如何正確對待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的問題。毛澤東十分重視對歷史文化的學習和研究。1939年5月,他在延安在職干部教育動員大會上提出“通古今”的思想:“‘古’就是‘歷史’,過去的都叫‘古’,自盤古開天地,一直到如今,這個中間過程就叫‘古’?!瘛褪乾F在。我們單通現在是不夠的,還須通過去。延安的人要通古今,全國的人要通古今,全世界的人也要通古今,尤其是我們共產黨員,要知道更多的古今?!?2月,他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對幾千年中華文明史上的偉大成就給予了高度評價。1941年5月,他又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批判了當時許多人言必稱希臘而忽視中國歷史文化的風氣,提出要在充分尊重本國歷史文化的基礎上,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這些認識對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毛澤東思想形成的過程中,毛澤東經常采取引用古語、化古為今等方式,提出新觀點,形成新理論,并對其進行充分闡釋。例如,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之一實事求是,就是將《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中的成語“實事求是”賦予了新的意義:“‘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贝送?,毛澤東思想中的實踐論、矛盾論、為人民服務等理念,也都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重要聯系。毛澤東深受湖湘學派經世致用、躬行實踐思想的影響,顧炎武以實學代替理學和王夫之“行先知后”的學說都對其實踐論的形成有重要啟示意義。毛澤東在《矛盾論》中引用《漢書·藝文志》中的“相反相成”來闡釋辯證唯物主義,其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也與儒家的民本思想有密切聯系。凡此種種,都是毛澤東批判吸收和靈活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寶貴資源的經典例證。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綱領。1940年1月9日,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文化協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發表題為《新民主主義的政治與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的講演。他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多年以來,不但為中國的政治革命和經濟革命而奮斗,而且為中國的文化革命而奮斗;一切這些的目的,在于建設一個中華民族的新社會和新國家。在這個新社會和新國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經濟,而且有新文化?!彼偨Y了五四運動以來文化革命統一戰線的四個時期及其成就和經驗,響亮地提出:“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就是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的新文化?!逼渲?,“民族的”屬性被置于新民主主義文化的首要地位,正反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當然,對于中國古代的文化也不能全盤接受。毛澤東主張:“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但是決不能無批判地兼收并蓄?!彼幕居^點是,要尊重自己的歷史,以辯證的態度對待這些歷史文化遺產,其最終目的是建立新民主主義的文化。

    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文化發展也進入了新階段,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適應新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就成為當時的重要任務。針對當時文化形式和內容較為單一,無法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需求的狀況,毛澤東創造性地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指導方針?!半p百”方針在黨的八大上得到進一步強調,并從推動科學藝術繁榮擴展到繼承優秀文化遺產:“為了保證科學和藝術的繁榮,必須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對于中國過去的和外國的一切有益的文化知識,必須加以繼承和吸收,并且必須利用現代的科學文化來整理我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努力創造社會主義的民族的新文化?!薄皯摾^續貫徹執行‘百花齊放’的方針……積極地進行對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的整理和傳播工作,使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的文藝形式更加完善,內容更加豐富?!边@標志著“雙百”方針正式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理論指南。

    總的來說,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態度就是要批判地繼承。他非常重視古代典籍。全國解放后,他立刻要求組織史學家從事《資治通鑒》和《二十四史》的標點工作,并親自指定首先標點前四史。他也經常在一些場合提到自己對古代名著的喜愛。1960年5月27日,在同英國元帥蒙哥馬利談話時,他談到了《孫子兵法》:“你沒有看過兩千年以前我國的《孫子兵法》吧?里面很有些好東西”,“一些很好的原則,一共有十三篇?!?2月24日,在會見古巴婦女代表團和厄瓜多爾文化代表團時,他強調:“我們應當善于進行分析,應當批判地利用封建主義的文化,而不能不批判地加以利用?!薄爸劣诔浞掷梦幕z產,我們現在還沒有做到。中國古典著作多得很,現在是分門別類地在整理,用現代科學觀點逐步整理出來,重新出版?!彼岢龅倪@些基本論斷為我們黨正確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了基本遵循。

    三、傳承弘揚: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應用

    鄧小平在思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時,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得到了許多啟發。在最初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概念時,他就借用了“小康”這一具有強烈中華傳統文化特征的概念。1979年12月,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指出:“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痹缭谙惹貢r期,《詩經》中就已經有了“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的美好愿望,《禮記》《晉書》等文獻中也出現了“小康”一詞??梢哉f,小康作為中國2000多年來理想社會的代名詞,已經深深刻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里。之后,鄧小平在不同場合將“小康”與不同的詞語進行組合,提出“小康的狀態”“小康社會”等新概念,從不同角度賦予了“小康”新的內涵??梢哉f,“小康”這一概念貫穿了鄧小平理論發展的始終,充分體現出鄧小平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吸收和借鑒。

    鄧小平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提倡,與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緊密相連,是繼續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重要表現。在思想文化領域,鄧小平提出要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堅決抵制外來腐朽思想的侵蝕,強調“中國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而要堅定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當然要重視自己的文化。他指出:“我國古代的和外國的文藝作品、表演藝術中一切進步的和優秀的東西,都應當借鑒和學習?!边@一說法延續了毛澤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體現了黨的文化政策的連續性。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評價鄧小平理論“是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既體現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思想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踐經驗”。

    20世紀90年代以后,江澤民審時度勢,突出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首先,他認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應該重視我國民族文化傳統。而民族文化傳統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本身就“淵源于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他指出:“中華民族有著自己的偉大民族精神。這個民族精神,積千年之精華,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華民族生命機體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薄斑@個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來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動力,也是中國人民在未來歲月里薪火相傳、繼往開來的強大精神動力?!逼浯?,他提出推動民族傳統文化發展的方法論問題。他指出:“我們的文化建設不能割斷歷史。對民族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結合時代的特點加以發展,推陳出新,使它不斷發揚光大?!苯瓭擅駨臍v史文化傳統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影響出發,肯定了歷史文化傳統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結合時代特點實現民族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觀點,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提出了新的創見。

    胡錦濤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應用有更加深刻的認識,這表明中國共產黨的文化自覺在進一步增強。首先,他在治國理政的實踐中提出和諧社會、創新型國家、和諧世界、科學發展觀等重要理念,這些理念都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密切相關。例如,他在美國耶魯大學的演講中指出:“科學發展的理念,是在總結中國現代化建設經驗、順應時代潮流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也是在繼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提出來的?!边@就將繼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與制定國家重大戰略緊密結合起來。其次,在文化建設領域,他主張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庫中吸取養分。他指出:“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立足中華文化豐沃土壤,從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激昂奮進的革命文化、爭奇斗妍的民族民間文化中汲取養分,努力為中華文化書寫新的篇章?!苯涍^不斷探索和實踐,他在黨的十八大上正式提出“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成為我們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又一個里程碑。

    四、守正創新:新時代“第二個結合”提出的邏輯必然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并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推進我國文化建設在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中取得歷史性成就,最終提出“第二個結合”的理論。

    2013年8月,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四個講清楚”:“宣傳闡釋中國特色,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薄八膫€講清楚”的核心關切是中國特色,它的提出充分說明了中國特色從何處來?!八膫€講清楚”之間層層遞進、環環相扣,構成一個邏輯整體,概括地論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背后的傳統文化因素,是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創新和發展。

    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在山東曲阜考察時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边@充分表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非常注重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2014年5月4日,他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進一步指出:“我們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既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體現了時代精神?!边@一認知從構建中華民族共同價值的高度肯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在此基礎上,習近平又進一步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理論,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弘揚和發展擘畫了藍圖、指明了方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反復強調,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這就傳遞出一個明確的信號,當今中國已經到了一個需要自信也一定能夠自信的時代,這正是我們黨提出“四個自信”的根本依據所在。在2014年2月24日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提出要“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在10月15日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他進一步指出:“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016年5月17日,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再次對文化自信加以強調:“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的講話中,他特別對文化自信問題加以闡釋,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边@就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找到了最深厚的基礎,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為深刻地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中,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

    既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的形成和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對于中華民族的發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開創具有重要意義,那么,我們黨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就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真理之光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同時也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實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诖?,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正式提出“第二個結合”的重大理論。

    “第二個結合”的提出,是習近平深刻總結中西文明交流歷史經驗的結果。100多年來,“古今中西”問題始終縈繞在中國人的心中,深刻影響了中國追求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在這一進程中,我們越來越認識到,向西方學習并不是要拋棄本民族歷史文化傳統。外來思想要想在中國大地產生久遠的影響,就必須實現中國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這一認知成為大家普遍接受的觀念。習近平指出:“經過長期努力,我們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有條件破解‘古今中西之爭’,也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文化成果?!边@反映出我們對解決近代以來中西文化的交流與融通問題越來越有自信?!暗诙€結合”的提出,表明中華民族真正形成了成熟的文化觀,實現了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多年來的“古今中西之爭”因為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實踐與當代實踐,終于有了解決的條件。

    “第二個結合”的提出,是習近平深刻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性的結果。在2014年10月15日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談到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概括性認識:“中華民族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了獨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有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講辯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正揚善、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痹?023年6月2日的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他又講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貫、多元一體的大一統傳統,修齊治平、興亡有責的家國情懷,厚德載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義利兼顧的經濟倫理,天人合一、萬物并育的生態理念,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執兩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維方法,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痹趯χ腥A優秀傳統文化精準把握的基礎上,他總結了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即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這些特性使中華文明具備自我發展、回應挑戰、開創新局的文化主體性與旺盛生命力,使得異質文明在與中華文明相遇時必須適應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

    “第二個結合”的提出,是習近平科學運用大歷史觀的結果。習近平具有深遠的歷史眼光和厚重的文明意識,善于從歷史發展和文明進步的大趨勢出發思考問題。他講道:“要牢固樹立大歷史觀,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把握世界歷史的發展脈絡和正確走向,認清我國社會發展、人類社會發展的大邏輯大趨勢?!彼冀K強調,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連續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作為最繁榮、最強大的文明體屹立于世。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這就從歷史的角度賦予中華文明一以貫之的整體性,肯定了古代中國、現代中國和未來中國是具有歷史連續性的中國,是整體上作為中華文明載體的中國。這使我們自覺從歷史源頭、文化根脈去理解古代中國、認識現代中國、擘畫未來中國,真正確立了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從根本上否定了歷史虛無主義。

    “第二個結合”的提出,是習近平自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結果。2021年3月22日,習近平在福建武夷山市考察朱熹園時指出:“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边@表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大量與馬克思主義高度契合的元素奠定了中國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文化基礎;另一方面,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史賦予了社會主義以中國特色,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了更加宏闊深遠的歷史縱深,筑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根基。

    習近平指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新的文化使命。而“第二個結合”就是踐行這一文化使命的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我們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意蘊和時代價值,不斷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實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只有如此,我們才能掌握文化建設領域的主動權,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從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構筑中華文化新氣象、激揚中華文明新活力。

    分享到:
    成人午夜小视频_国产午夜电影在线观看_51免费午夜啪啪_最近最新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