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時報】商志曉:如何理解人們創造歷史的“條件”?
作者:學習時報 發表日期:2024年03月18日 16:28 點擊:[]
3月18日,《學習時報》04版刊發山東師范大學教授、山東省高校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商志曉文章《如何理解人們創造歷史的“條件”?》。全文如下:
提問:吳波 上海市信訪辦公室副主任
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1月5日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上的講話中引用馬克思的一段名言:“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闭垎?,如何理解馬克思所講的人們創造歷史的“條件”?
解讀:商志曉 山東師范大學教授、山東省高校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
馬克思的這段話,出自他寫于1851年12月—1852年3月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1852年作為《革命》雜志第1期在紐約出版)。馬克思撰寫這部著作的歷史背景是,1848年2月法國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推翻了“七月王朝”,拉開了1848—1849年歐洲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序幕,但革命果實卻落到資產階級手中。資產階級各派別在權力斗爭中,使得路易·波拿巴于1848年12月當選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總統;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并解散議會,成為實際上獨攬大權的君主;次年12月,路易·波拿巴直接廢除共和制,復辟帝制,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法國從革命到復辟、從共和國到帝國,引發國內外各階級各階層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如何認識法國的階級斗爭形勢和路易·波拿巴政變?法國由共和國到帝制復辟后的政局會怎樣發展?在這種情況下,科學分析法蘭西政治走向并正確引導無產階級革命斗爭方向,就成為一件十分迫切的重要任務。
《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正文共有7章,后期再版時分別附有馬克思、恩格斯各寫的一個序言。在這部承擔著重要使命的著作中,馬克思運用唯物史觀分析當時法國的社會結構和階級斗爭狀況,評述路易·波拿巴政變的原因、過程和結局,揭示資產階級國家的本質和歷史運動的規律,提出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科學方法,闡明無產階級革命必須摧毀舊的國家機器、實現工農聯盟的思想??梢哉f,《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是運用唯物史觀分析社會運行和重大社會事變的典范,其中對唯物史觀基本原理的闡發及具體運用使其具有久遠的思想價值與理論意義。恩格斯在1885年第三版序言中稱,馬克思對法國事變的透徹洞察是無與倫比的,“這是一部天才的著作”。
馬克思在著作開頭說的這段話,是對法國由共和走向帝制這一進程全面觀察后的深刻思考,是對人類創造歷史與推動社會發展的規律性內涵給出的經典闡釋,是系統揭示并實際運用唯物史觀基本原理的科學總結。這段至理名言,相對于這部著作闡述的革命道理和理論內容而言,可謂是精髓的凝練,是點睛之筆。在1869年第二版序言中,馬克思比較了人們對路易·波拿巴政變復辟的看法與態度,在列舉維克多·雨果對此只作“一些尖刻的和俏皮的攻擊”和蒲魯東視為歷史發展的結果并為之作歷史辯護之后,明確指出,我則是說明法國階級斗爭怎樣造成了一種條件和局勢,使得一個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有可能扮演了英雄的角色。
結合歷史唯物主義的精神實質與方法要求,我們理解馬克思這段話所涉及的關于人們創造歷史、特別是人們創造歷史的“條件”問題時,應當注重把握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其一,人們創造歷史是有條件的。歷史是人的歷史,人的歷史是人創造的。但人們創造歷史卻不是隨心所欲的,而是受制于種種條件的制約。也就是說,人們創造歷史是有條件的,是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從大的方面看,這些條件包括自然條件、社會條件和精神條件。自然條件有人們面對的自然存在物和人化自然,在勞動過程中“人和自然,是攜手并進的”。社會條件包括經濟的、政治的等諸多方面,其中起支配作用的是生產方式。精神條件涉及既有的意識形態、特定的文化傳統以及一般知識狀況等。在這些條件中,社會條件處于支配地位,從根本上制約著人們的歷史活動的性質和方向。
其二,人們創造歷史的條件不是自己選定的。既然歷史創造依賴并需要條件,那么是不是可以自主選擇條件呢?顯然不能。條件的形成是歷史的,現實存在著的條件是在歷史過程中積聚而成的。人們創造歷史的條件不能由創造者自主選定,歷史創造者同樣不能無視或漠視這些既有的條件。這是不是意味著人們就完全處于被動無奈的境地,只能束手等待、冷眼旁觀歷史發展的自然進程呢?也不是的。人們雖然不能選定創造歷史的條件,但人們仍是能夠去創造條件、推動條件的發展與轉化的。在條件面前,人們并非是完全被動的。真正的歷史創造者既重視條件、尊重條件,同時也會主動創設條件、自覺去改變條件。
其三,人們創造歷史的條件是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來自哪里?條件來自歷史發展,條件來自歷史傳承;條件所在何處?條件就在現存之中,條件就在既有之內。馬克思指出,“歷史的每一階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的生產力總和,人對自然以及個人之間歷史地形成的關系,都遇到前一代傳給后一代的大量生產力、資金和環境”。歷史是不能隔斷的,每個人也不能跳過歷史發展的某一階段。人們創造歷史,只能在他們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這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也不依人的好惡而改變。這是歷史的法則,是歷史創造者不可改易的現實。
就馬克思這段話闡發的基本精神看,以上三點大致可以說明要義。而聯系到《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的思想內涵,聯系到馬克思關于人們創造歷史及其“條件”問題的相關論述看,我們還應將思維延展拓寬開來,接續把握好以下幾方面要點。
其四,人們創造歷史是遵循客觀規律與發揮能動作用的有機統一。唯物史觀反對將歷史看作是無規律的、偶然任意的過程,強調歷史規律的客觀性。人們創造歷史的過程,是發現規律、遵循規律的過程,同時是按照客觀規律進行歷史活動并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過程。人們雖然“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卻能夠通過主體努力“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遵循客觀規律是創造歷史的基礎和保障,發揮能動作用是歷史創造者應有的責任。
其五,人們創造歷史是順應歷史趨勢而為,并非逆歷史潮流而動。遵循客觀規律與發揮能動作用的有機統一,要求歷史創造者必須清晰認識到自己應當怎么做、自己能夠做什么,切不可逾越行為界限而任性妄為。路易·波拿巴所搞的政變復辟,比之此前通過革命斗爭已經建立起來的共和國,無疑是逆歷史潮流的一種倒退。在近代中國,像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的鬧劇,均因逆歷史潮流、違人民意愿,最后落得個可恨、可笑的短命下場。
其六,個人對創造歷史的貢獻大小,取決于時勢條件和人民需要。馬克思主義強調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性與規律性,但不否認個人對創造歷史的貢獻,特別是那些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發揮了突出作用、深刻影響到歷史進程的杰出人物。列寧說過:“歷史必然性的思想也絲毫不損害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全部歷史正是由那些無疑是活動家的個人的行動構成的?!苯艹鋈宋镏阅軌虬l揮創造歷史的突出作用,關鍵在于其倡導動員引領作用,順應歷史要求,合乎人民意愿,契合現實條件,遵循客觀規律。
習近平總書記引用馬克思這段名言時,是在論述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時期之際,是強調這兩個歷史時期既相互聯系又有重大區別,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從納入整體性的歷史發展進程看,雖然這兩個歷史時期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導、方針政策、實際工作上有很大差別,但兩者決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對立的。我們黨在改革開放前提出的許多正確主張,當時沒有真正落實,改革開放后得到了真正貫徹。這是歷史的貫通與延續,也是創造歷史的條件積累和轉化。這也就是馬克思所闡明的,人們創造歷史需要條件,人們創造歷史的條件不能由自己選定,人們是在條件具備且有條件去遵循規律并發揮能動性的條件下去創造歷史的。法國革命如此,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也是如此;過去是這樣,現在和將來也是這樣。
報道鏈接:https://paper.cntheory.com/html/2024-03/18/nw.D110000xxsb_20240318_1-A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