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作璋:良史春秋筆 名師齊魯風
作者:山東畫報 張媛媛 發表日期:2016年11月04日 14:16 點擊:[]
安作璋:良史春秋筆 名師齊魯風
An Zuozhang: a History Scholar in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文 / 張媛媛
他是中共“十三大”代表、山東師范大學教授、山東首批拔尖人才、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定的博士生導師。他為發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做出突出貢獻。年近九十的他,至今還伏案讀書寫作,給研究生講課。他就是安作璋,一輩子潛心于史學研究的老學者,他兢兢業業、勤勤懇懇,把一生都奉獻給治史與教學。 我們提前給安作璋先生發了采訪提綱,面對七八個問題不滿一頁紙的采訪提綱,先生竟密密麻麻手寫了一沓稿紙。老學者的嚴謹認真,讓我們深受感動。
教學治史,業精于勤 眼勤、腦勤、手勤
安作璋出生于科舉世家,至今他還清楚地記得小時候家里的大門上有塊牌匾,上面寫著“世科第”三個大字,這三個字是清末吏部侍郎汪鳴鑾所題。每當說起此事,安作璋總是滿臉的興奮,家庭的教育對他影響很大?!捌咂呤伦儭焙?,年僅十歲的安作璋因不愿受日本奴化教育,只好在家族和親戚所籌辦的私塾里讀書。這種私塾跟舊式的私塾不一樣,聘請的大都是為躲避日寇來到鄉下的大學生做老師。他在那里受到了很好的教育。私塾開設了各種課程,包括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此后的一段時期,除了在一所抗日中學(山東省十四聯中二分校)讀了半年,因日寇掃蕩而解散,主要靠自學。他學習刻苦認真,涉獵廣泛,讀了“前四史”和《資治通鑒》以及諸子百家的部分內容,這為他后來的史學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44 年,安作璋跟隨一部分流亡老師和同學來到抗日后方的安徽阜陽山東省第二臨時中學讀高中。1947 年畢業后,安作璋進入齊魯大學歷史系學習,開始了他正式的歷史研究生涯。在大學期間,他學習刻苦,常常讀書到半夜。當時的齊魯大學是教會學校,對學生外語的要求很高。安作璋為了學好外語,借來了英文版的《西域考古記》,一邊研讀歷史著作,一邊學習外語。大學期間,安作璋大部分假期都是在學校里度過的,一邊勤工儉學,一邊讀書。他讀了各類歷史著作和有關文獻,“前四史”被他翻爛了兩套。
不僅在學生時期勤勉認真,工作之后的他依舊保持了這一良好習慣。教學之余,他經常讀書和寫作。他與熊鐵基合著的《秦漢官制史稿》,歷時五載,三易其稿。他不僅在秦漢史研究方面多有著述,而且在中國古代史、歷史文獻學、山東地方史、齊魯文化史等領域也成績斐然。先生將他治學讀書的經驗概括為四個字:通、博、專、勤。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勤”。
勤奮成就了安作璋,他認為做學問貴在“勤”字,業精于勤,天道酬勤。他要求學生們要有“三勤”:眼勤,多讀書;腦勤,多思考;手勤,多寫作。他身體力行,為學生們做了好榜樣。學生開玩笑說:“安老師不僅眼勤、腦勤、手勤,還腿勤?!瘪R上就九十歲的人,雖然腿因為戰亂年代,落下了毛病,走起路來有些緩慢,但安作璋依舊對來往的客人親自迎送,還時常在小區里遛彎。在安作璋身上,年齡似乎只是一個數字,阻擋不了他勤奮的腳步。
一輩子就干了三件事 讀書、寫書、教書
安作璋不僅勤奮,而且專注,用他自己的話說,他這輩子就干了三件事:讀書、寫書、教書。他從小時候讀《三字經》開始,就沒有停止過讀書,現在的他每天依舊堅持坐在他那三面書墻的書房里讀書。他“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學者的生命屬于學問,著作等身的學者著述終身。讀了一輩子書,寫了一輩子書的安作璋,至今還在參與國家、省、市和學校的課題研究,發表學術文章,積極著書立說。他一直弘揚秉筆直書、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他堅信唯有如此,才能使歷史成為信史。他說:“司馬遷在《報任安書》里提出了一個永恒的課題‘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前面是指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后面就是說通史了?!睙o論是研究秦漢史還是研究地方史,研究歷史貴在“通”,至今他仍在為這一課題奉獻著自己的力量。
1951 年大學畢業后,安作璋就被分配到了山東師范學院教書。他從受教育的學生變成了教書育人的老師。到現在 65 年過去了,安作璋還在做著“傳道、授業、解惑”的師者,絲毫不知疲倦。他很喜歡孟子的一句話:君子有三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樂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安作璋的最大樂事,正如他所說:“我為這個職業感到光榮和自豪?!爆F在的他,已經是“老師的老師,教授的教授”了,他的學生一代又一代,有的已經成為大學里的中堅力量,有的也是三尺講臺上的師者。安作璋拿著一張張與學生的合影,細數著學生的故事,自豪與驕傲溢于言表。
終生奮斗的目標 立德、立功、立言
相比起講自己的故事,安作璋更愿意談他的歷史研究和他的教學工作。他認為,歷史大有用處,歷史人物的言行業績、道德情操以及歷史上的成敗得失的經驗教訓等,對于個人的發展以及國家的興旺都有重要的影響。在歷史的指引下,他把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精神概括為“道德學問”四字,并以此作為個人的終身奮斗目標。安作璋認為,立功,要受到多種條件的限制,一般人很難做到。但是立德、立言,經過艱苦努力是可以做到的,至少可以作為終生奮斗和追求的目標。
安作璋現在還在為他的目標而努力。他說:“作為歷史學者,研究地方史是責無旁貸的?!彼谏綎|,成長于山東,一輩子都奉獻于這方熱土。這里是孔孟之鄉,齊魯禮義文化之邦,歷史文獻資料豐富。齊魯歷史文化研究有助于山東的文化建設,可以為地方的發展建設服務,歷史研究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不可小覷。
日前國家社科重大項目《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究》已經立項,年近九十歲的安作璋也參與了這個項目的研究。安作璋的奉獻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一輩子都在為國家、為社會、為學校,尤其是為學生奉獻著自己的力量。采訪間歇,有學生來拜訪,有的是為了課題,有的是為了工作,不管為了什么,安作璋都不厭其煩地為學生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雖然安作璋謙虛地表示,立功很難,但是這些不求回報的奉獻,不是“功”,又是什么?徐北文先生在安作璋教學六十周年紀念的時候題了這樣的一幅字:“良史春秋筆,名師齊魯風?!卑沧麒暗牡屡c功是有目共睹的,無需贅言。
對于“立言”,安作璋是謹慎認真的。面對采訪,他不是口若懸河,高談闊論,而是按照事先準備好的草稿,一條一條解釋回答,所有的回答都是仔細思量過的。談及現在的青年學子,他說:“他們知識面廣,思維活躍,但一些理論和專業的基礎工作做得還不夠?!彼麤]有一錘子否定現在的年輕人,而是肯定他們的優勢,希望他們不斷完善和發展自己。
安作璋邏輯清晰的回答,讓我們也受益匪淺。采訪結束,應我們的要求,安作璋跟我們分享他的老照片,每一張照片背后都標注了時間、地點、人物,安作璋一張一張地如數家珍。最后,他特意要跟我們分享他和老伴陳有今的照片,伉儷情深可見一斑。安作璋是妻子的好伴侶,是學生的好老師,是德高望重的學者,值得我們敬仰和尊重。(未署名圖片由被采訪者提供)
專題鏈接:http://sd.sina.com.cn/edu/zt/shanshixuezhe01/index.shtml?qq-pf-to=pcqq.c2c
文章來源: 《山東畫報》2016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