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駿教授作“‘地方’視野中五四運動的研究”學術報告

    作者:歷史文化學院 燕玉荷 張冉 發表日期:2019年10月22日 20:04  點擊:[]

    10月21日,由歷史文化學院與社會科學處聯合舉辦的第859期社科大講壇在長清湖校區崇德樓404會議室開講。本次社科大講壇特別邀請中組部“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副主任、博士生導師瞿駿教授擔任主講人,做題為“‘地方’視野中五四運動的研究”的學術報告。學院部分教師與近百名學生一起參加講座。

    講座伊始,瞿駿以當前五四運動史學現狀為切入點,點出在地方的五四運動與五四運動在地方的區別,即舞臺、革命、“互緣”關系,引出“‘地方’視野中五四運動的研究”的主題。講座分為三大部分。在第一部分,瞿駿圍繞著新文化如何“到手”進行講述。他以葉圣陶、顧劼剛、金克木的故事為例,指出研究地方五四運動時應注重史料的完整性,綜合考慮影響地方讀書人獲取新文化的因素,切忌落入時間落差和訊息度落差的怪圈。在第二部分,瞿駿對地方讀書人的主體性進行重點講解。他指出,地方讀書人由清末老新黨、民初新人物、道咸年間和同光年間遺老組成,并強調在探索五四時期地方讀書人的主體性時應當注重他們各自“前史”的豐富性。隨后,他介紹了五四運動時期的讀書人的特點,即多樣性、羼雜性、曖昧性和分裂性。在第三部分,瞿駿圍繞“怎樣從地方返現中心”這一問題展開論述,并指出,五四運動時期北京和上海與其他城市的聯動以及各城市與周邊縣、鎮、鄉的共振促進了五四思想的傳播。緊接著,他以胡適為例,指出地方讀書人對于巨型知識分子對五四運動的整體性感覺和關鍵性判斷擁有巨大影響。最后,瞿駿對講座進行總結,強調新文化在地方傳播的程度與不同人的態度有關,研究歷史學要具有開闊的視野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并進一步表達了對未來五四運動研究的期望。

    在講座提問環節,針對同學提出的“五四運動是一場文化運動還是政治運動”“學習歷史學應該具有怎樣的思維”等問題,瞿駿進行了詳細的解答。

    分享到:
    成人午夜小视频_国产午夜电影在线观看_51免费午夜啪啪_最近最新中文字幕

      >